中国鞋网 - 鞋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新闻 | 企业新闻 | 图片新闻 | 鞋类快讯 | 鞋材资讯 | 设备快讯 | 国内动态 | 国际动态 | 政策法规 | 皮料动态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品牌看板 > 鞋子的故事
Z.biz | 商业搜索

鞋子的故事

信息来源:xiezi.biz   时间: 2025-02-13  浏览次数:95

  本文转自:重庆晨报

  □王成志

  小时候,老家农村穿鞋的人不多,仿佛穿鞋着袜都是城里人的事,和我们乡村人不沾边。打光脚板的岁月让人不堪回首,因此如今一提到穿鞋,我就特别敏感。

  老家在四川广安的偏僻山乡,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6个,改革开放前,家里靠挣工分换粮口,穷得叮当响。从小学到高中,热天或赤脚或草鞋或塑料凉鞋,甚至用树皮和笋壳捆在脚上当鞋穿;冬天,就只有趿拉着哥哥姐姐已不能再穿的烂胶鞋和烂布鞋。一双前露脚趾、后露脚跟的破胶鞋,往往要穿上好几个冬天。

  冬日刺骨寒冷,手脚会长冻疮,皮破血流,搞得我特别害怕过冬。小学四年级那年,我脚上长冻疮,溃烂流脓,只能趿拉着哥哥穿过的一双前露趾后露跟的旧布鞋,腋下拄着一根竹拐杖,顶着冰雪细雨,一瘸一拐地去上学。这一幕恰巧被校长发现,当天在全校集会上,她表扬我“不怕苦寒,好样的”。其实,只有我自己最清楚,那种不怕苦寒的精神背后,更多的却是贫穷、可怜与无奈。

  一年冬天,母亲为我做了双新棉鞋,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。平时上学和干活,遇到下雪下雨天,再冷再冻我都舍不得穿,生怕把新鞋弄脏。等到过年那几天,我才换上新鞋,跟着大人去亲戚家拜年。过完年,又收纳起来,继续穿破烂不堪的旧鞋。

  穷则思变。我的第一双塑料凉鞋,就是靠自己挑夏枯草、挖侧耳根、捡蝉蜕卖钱换来的,好像是2元钱。有了这双凉鞋,夏天走路我再也不怕烫伤脚板了。因为是自己劳动所得,所以倍加珍惜,但因生性好动,鞋绊常被扯断,于是就自己动手补鞋。就这样粘粘补补,渐渐地自己都变成了小补鞋匠。

  清楚记得第一次穿胶鞋的情形。那年冬天,大雾弥漫的早上,母亲叫我去镇上买盐巴、打煤油,因怕露水打湿布鞋,只好光着脚丫去,结果全身冻得瑟瑟发抖,回来就发高烧了。感冒好后,心疼我的父亲带我到供销社,花4元钱买了双解放鞋,那真是喜出望外啊!于是把它视为宝贝,脏了就洗、洗了就晒。为及时穿上刚洗的胶鞋,常常把它放在灶孔边或烘笼上烘烤,目不转睛地看着水蒸气丝丝缕缕地飘散,总是陷入穿上干净鞋子欢天喜地地东奔西跑的想象之中。这时,觉得等待并不漫长,守候也不枯燥。

  小学五年级时,班里有同学逃课逃学,老师训斥道:“知识能改变命运,你们不想学习,今后到底想穿草鞋还是想穿皮鞋?”这句话刺激了我,我暗暗发誓:一定要改变命运,穿上皮鞋!

  高中毕业时,我差10多分与大学失之交臂,于是报名参军去了南方。到部队后,我积极参加连队的宣传活动,并不断给报社投稿。三个月后,我写的一篇“豆腐块”居然发表了,这在全团引起轰动。当晚,连队领导集合全连干部战士,指导员拿着报纸读这篇文章,并当众表扬了我,溢美之词令我脸红心跳,当晚激动兴奋,彻夜未眠。

  从此我更加努力写作,“豆腐块”也不断刊登出来。后来部队推荐我参加地方高考,考入暨南大学新闻系脱产读书三年。大学毕业返回部队,当了师政治部宣传干事。工资也从每月10元津贴涨到184元,于是我掏出25元买了一双当时很流行的“三接头”皮鞋。皮鞋拿回来,爱不释手,擦得黝黑瓦亮,鞋带系得漂亮整齐。

  后来,我转业回地方公安机关工作,每年统一装备要发好几双皮鞋,我再也不会为穿不上皮鞋而焦急、慌乱了。

  珍惜每一双鞋,踏实每一段路,干好事,做好人,这就是我现在的人生信条。(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)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鞋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