鞋上诗情
信息来源:xiezi.biz 时间: 2013-10-24 浏览次数:589
小城拆迁改造之前,南关砖房有挂“大西北毛毛利鞋城”招牌的,便是诗人老李卖鞋的铺子。十多平方米的屋子,美其名曰“鞋城”,且修饰以“大西北”,实在不乏诗人笔法,而招牌中心的“毛毛利”三字,反映了主人的务实品格。
小城很多人知道,老李卖鞋,也写诗。
老李写诗,缘于天性;老李卖鞋,则出于生计。老李(那时应为小李)做生意相当早,中学刚毕业便进某公司门市部当了营业员,站柜台,卖商品;老李写诗比做生意更早,具体就在中学时代,作文本上老师的朱笔评点“想象奇,语言更奇,颇具诗人潜质”便为明证,而且不止一次。后来,老李上班的公司沾染时代之风倒闭了,老李怅然离开门市部,在社会徘徊数年,就租赁小城南关平房开办铺子;此时老李写的诗,已赫然登载于报刊上了。
从此,卖鞋与写诗似乎搭不上界的事,被老李统一起来。
鞋铺是老李的书房,散发着胶鞋与书香的淡淡味道。老李边卖鞋边写诗,有顾客了卖鞋,无顾客了写诗。卖鞋卖诚信,卖回头客,卖熟人,因此不需要太多的讨价还价。等顾客在质地、式样、大小等方面挑满意了,老李总要特别叮嘱,有问题可以退换,十天半月都行。直到顾客满意出了铺子,老李才赶紧放下生意人的架势,将思路调到诗人那根弦上,或品读名家作品,或修改自己手稿,或锤炼胸中诗句,或纯粹坐条硬板凳,冷眼观察、静心思考铺子外的世界——小城南关的街市尽管窄隘,可商铺繁乱,车流拥挤,人声嘈杂,算得上社会的一个缩影。
鞋铺也是当地文友聚会的地方。小城地面文脉旺盛,源远流长,舞文弄墨者层出不穷,或闲暇无聊,或饭后散步,都会顺溜找老李坐坐,冒一支香烟,伴半杯热茶,交流阅读心得,分享创作成果;或谈自然,谈人生,文坛趣事,马路新闻,柴米油盐,话题广泛,无所不谈。老李的烟跟茶都算不得高档,可志同道合,能于袅袅烟香和酽酽茶汁中品出别样感觉,谁隔太久日子不进鞋铺,便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似的憋闷。
鞋铺更是老李全家生活的空间。老李生活极其简单。一张窄窄的木床,供他夜晚守铺睡眠,供儿女白天课余自习;一只小小的火炉,取暖、炖水、炊饭——饭则洋芋面条,蔬则萝卜白菜,热腾腾盛于碗碟,香喷喷互芬齿颊……夫妻知足常乐,全家四季平安。
在如此环境中,老李将商场竞争,人生重负,提炼成了长长短短的诗行。他的诗不靠技巧,质朴淳厚,饱蘸了生活的原汁原味。从外表看,老李更无过人之处,中等个头,黑枯脸面,额头刻了明显皱纹,双鬓染了淡淡白发,加上似乎常年换穿一套(色)衣裤,给人灰灰黯黯的印象,可仔细观察,两只眼睛却非常聚光,闪烁着透视人生的欲望。老李的铺子也无任何特色,陈旧的门面,大众化鞋子,营业额常常甚至赶不上左邻右舍,但不同的是,老李的铺子里隔三差五会有邮递员送来发表老李诗作的报刊,或该诗作微薄报酬的邮单,让同行们另眼相看。
老李清楚鞋铺发不了大财,勤勤快快能混个糊口养家;他更清楚自己在创作上成不了大气候,可他就喜欢在忙碌中见缝插针想诗、写诗。想诗、写诗成了老李生活的重要部分,安贫乐道,日子紧紧巴巴也滋滋润润。可时代潮流发展,旧城拆迁改造,南关平房转瞬间没了。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老李不得不瞎子似地进社会折腾——广告公司打字,建筑公司搬砖,运输公司值勤,都干不好,干不长久。总体评语是:傻头愣脑,书呆子气。老李没办法,只好又想办法盘了个卖鞋铺子,尽管位置不在南关,存货大多陈旧,生意无法兴旺,但老李的心底非常满足,因为他又可以平民且诗意地过日子了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鞋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